古董鐘
1657年的春天,荷蘭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利用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i)的研究,建造了第一座鐘擺驅動的鐘。
他是機械鐘的鼻祖。
但世界上一直執古董鐘翹楚的反而是英國人。因為製造英國鐘的匠師們多是科學家和物理學家,他們擁有航海、物理的專業知識,所以更能強調鐘的準確性。
一般鐘分為座鐘、掛鐘、立鐘,很有趣的是,英國人把古董座鐘依照高度給了三個名稱:祖父鐘(Grandfather Clock)高度200公分以上;祖母鐘(Grandmother Clock)高度170公分左右;、孫女鐘(Granddaughter Clock)高度120公分左右,沒有爸爸鐘、媽媽鐘、兒子鐘。
當年(350年前)有長長木箱的鐘稱為長箱鐘(Long Case Clock),在廳堂矗立,好似家中長輩護衛著這個家,或許就是溫馨的名稱「祖父鐘」的由來吧!
發條式的鐘有分1孔、2孔和3孔,1孔是調時間的發條,其餘兩孔是響鈴報時發條。2孔鐘是30分鐘響一次;3孔鐘則是每15分鐘報時一次,而孔數越少,表示這座鐘年代越久遠。
時鐘還有依照上發條的天數而分別有:1天鐘、3天鐘、5天鐘、7天鐘、400天鐘。
西洋骨董鐘的製造各有千秋,法國重造型,英國重技術,法國鐘的種類多產量大,大多是銅鎏金,有時會搭配一對燭台,法國鐘的製作者大多是雕塑家或是畫家,他們會在鐘上留下多個製作者的簽名,譬如:外殼由某位雕刻家完成,錶盤由某位畫家或珠寶家繪製,機芯也另有製造者。
與法國不同,英國鐘則是最高等級古董鐘的代名詞。從設計、工藝、風格各方面都屬於頂級。
德國鐘又別於英法,早在15、16世紀,德國紐倫堡奧格斯堡地區與法國的布盧瓦地區已經成為世界鐘錶工業的中心,德國黑森林地區一直是歐洲傳統製作鐘的中心,產量很大,無論是指針、音響、錶盤都是細分化製作,產量供應整個歐洲。
古董鐘的年代愈久愈難保存,價格也會高一些,保存好壞對鐘錶的價位很有決定性的影響。
古董鐘的保養:
- 盡量減少擦拭的次數,機芯不要有太多灰塵就可以了。
- 擺放水平要平穩,否則可能會導致鐘停擺。
- 儘可能減少搬動,遠距離搬運建議先將擺錘取下來,以免在搬運過程中損壞機芯。
- 上發條及條時間的動作要輕柔,上弦不要太緊。
- 有的座鐘是沒有玻璃罩的,只要小心別被孩童誤拔就可以了。